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原因,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未成年人实施抢劫、抢夺、盗窃等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且年龄亦日趋低龄化。
(二)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统计数据来看,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的方向发展。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放任型家庭使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一些家长自身行为不良,更容易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不良品格并导致不良行为。
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从未成年人自身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辨别是非能力差,抵抗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弱,遇事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在不良因素影响下,容易走上歧途。
3、学校管理的缺陷。一些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疏于管理、教育,有的教育方法不当,动辄训斥,造成这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厌学、逃学、辍学,有的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报刊、杂志,上网聊天、打游戏、看黄色录像,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继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及对策
1、强化家庭教育。家长要担负起既抚养又教育的双重责任,家长既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抚育人,又是第一任老师。因而,家长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管理教育。对远离家长长期在外读书、打工的未成年人,家长要与子女单位、学校联系沟通交流,了解掌握未成年人在校在外打工、学习、生活的思想状况,切实担负起既养又教的双重责任。
2、强化学校教育。学校要发挥好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既要做好文化知识的传授,又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教育。尤其要抓好对“差等生”的教育,不能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而对其放任不管。学校要配备专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教师,把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纳入教育大纲,要经常性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学校要与公检法司建立共建单位,采取举办法制讲座和以案说法等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3、净化社会环境。社会有关部门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社会环境要综合治理。加大对出版物的出版审查和事后监督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对具有色情、暴力、黑社会性质的娱乐场所要依法予以取缔。司法机关要严厉打击犯罪,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特别是初犯、偶犯,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重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