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鹤壁中院持续深化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系列活动,动员广大干警积极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在向干警征集到的家风故事中,我们读到了很多饱含爱国传家、敬业兴家、诚信立家、孝善安家、勤俭持家、廉洁守家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为此,我们特推出“法苑——我的家风故事”专版,选登优秀作品,和大家一起分享鹤壁中院干警家庭中家风、家训传承的精神魅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父亲的故事。
勤劳持家的父亲
贾敬科
1954年的夏天,我的父亲出生在河南汤阴的一个农村,排行老四。对于已有三个子女的家庭来说,也给家里带来了一丝的快乐,增添了一丝的人气。随着小姑、叔叔的陆续出生,形成了一个四子两女的大家庭。凭借爷爷奶奶的辛勤劳动,硬是将六个子女抚养成人,父亲也读到高中毕业后参加劳动,帮着爷爷补贴家用。
也许是从小继承了爷爷吃苦耐劳的品格,父亲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受累。在母亲的扶持下,父亲平时靠手工补贴家用,忙时下农田进行劳作,我们一家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也充满了幸福和欢笑。得益于政策的扶持,感恩于亲人的帮助,父亲母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尝试家畜养殖。从刚开始的三、五百只到后来的五、六千只,从刚开始的家里养殖到后来的租赁场地养殖,从刚开始的解决温饱问题到后来的万元户,父亲一步步走来,不仅使全家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也供养出了我和妹妹两个大学生,街坊邻居一片赞叹。
千禧之年,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父亲母亲一直跟随着我,帮我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操持家务,默默无闻,不辞辛苦。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体重只有不到一百二十斤的他,干活时从不惜力,家里的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人在扛,从来不让我和妹妹因为农活影响学习。特别是养殖家畜时,每袋一百斤的食料,扛起两袋步行二里地运回家。
父亲是一个顾家的人。在兄妹六人的大家庭里,不管谁家有重体力活,不管是否提前给他打招呼,只要他知道了,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抢着干,干完后默默回家。
父亲是一个慈祥的人。在我的印象当中,父亲很少发脾气,尤其是不对子女发脾气,更别说动手打我和妹妹。说话不急不躁、态度和蔼可亲的他,从小到大一直是我和妹妹的避风港。
父亲是一个少言的人。外面是否受了委屈,家里是否存在困难,父亲很少和家人说,多半是报喜不报忧,不想家人跟着分心难过。时常见到他佝偻着身子,坐在院里的石台儿上抽着香烟,吐着烟圈,静静地思考着问题。
父亲是一个知足的人。经历过生活磨砺的他,生活上不挑剔,穿着上不讲究,零花钱上不埋怨,用他的话说,现在一个月吃的好东西比以前半辈子都要多,都要好。带好孙子,帮好儿子,过好日子,也许是他现在最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