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院新闻 -> 法院信息

【能力作风建设年】身边的榜样 张晓松:让法治初心在基层法庭绽放光彩

  发布时间:2022-04-14 08:01:12






    张晓松,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法学硕士。2006年9月进入浚县法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2012年4月任办公室副主任,2016年4月任浚县法院屯子法庭庭长。作为一名扎根基层11年的法官,他弯下腰、沉下心,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把群众当成亲人,为群众办实事,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法院干警忠诚干净担当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采。2021年被鹤壁中院荣记“个人三等功” 

乘风破浪,暴雨之中彰显为民情怀

    2021年7月底,浚县遭受洪涝灾害。灾情就是命令,在浚县法院院党组安排部署下,张晓松第一时间带领全庭干警参加防汛救灾工作,连续七个昼夜,一直坚守在洪水的第一线,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好不容易挤出来的吃饭时间,他都说不想吃,只想倚着那儿打个盹。由于上游泄洪,张晓松分管的屯子镇辖区居民需要迁安,屯子镇的全体干警又担负起配合辖区内群众的进行转移。当全体群众都撤离到安置点的时候,突然有村民说五保户的王大爷不见了,张晓松迅速返回随时都会被洪水侵入的村里,找到了正在羊圈赶羊的王大爷,焦虑万分地劝说王大爷回到安置点。但王大爷表示,如果家里喂养的几十只羊不转移走,自己也不活了。看着老大爷坚决的态度,张晓松迅速将法庭干警分成两组,一组负责赶羊,一组将王大爷送到安置点。当张晓松与干警们将王大爷家的羊安置好的时候,洪水已经悄然进村,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这时才发现张晓松连身上的湿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在警车里睡着了。 在配合党委政府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张晓松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优质的司法保障。为辖区内企业推出了一系列保障企业发展的举措。对辖区内涉诉企业案件严格落实“快速立案、快速审结、快速执行”的工作方案,共审结涉企的案件64件,结案率99%;对企业谨慎采用查封、冻结等强制措施,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延伸司法服务,深入企业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支持和引导,确保受灾企业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不受损失。同时,为涉及受灾群众权益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案、调解、审理的工作机制,共为农民追回工资款20余万元;严格落实司法救助规定,使社会困难弱势群体的权益及时得到保障;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依法缓减免诉讼费3万余元,确保受灾群众打得起官司。 汛情稳定后,张晓松积极落实“四大一送·情暖百姓”活动,定期到所包受灾村开展灾后走访、矛盾排查及救助政策宣传活动。为了时刻了解群众所需所想,他与村两委干部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掌握群众受灾情况和实际困难,逐户统计群众受灾损失,详细考察群众房屋损毁情况,并主动加入群众微信群,耐心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工作。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如农作物、住房水毁补偿标准,过渡期生活救助政策等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全面了解群众灾后重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梳理出了群众的痛点、难点,针对排查出的问题逐一建立台账,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通过张晓松耐心细致的讲解,老乡们消除了对救助政策的疑虑,增强了对党委政府开展灾后重建的信心,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温暖。汛情发生起至今,屯子法庭所分包的四个受灾村未发生一起信访事件。 

灵活调解,情理交融化解矛盾纠纷

多年来扎根基层的工作经历让张晓松熟悉农村社会的民俗民情和基层群众对司法的需求,他深知“案结事了人和”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每一件案件的办理,都以“融情于法”作为价值追求,努力调和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在工作中,他成功摸索出一套适合民风民情的调解工作方法,群众来到法庭,他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为他们答疑解惑,多少群众眉头紧锁来,笑逐颜开去,大量的矛盾纠纷就化解在萌芽状态,群众之间多了一份和谐,辖区内多了一份稳定。 2018年12月的一天,浚县屯子镇王门村村卫生室门前围观了好多群众,他们都好奇的看着他们村的村医郝某从屯子法庭的干警手里接过了一面锦旗,锦旗上面写着“见义勇为,医德高尚”几个大字。 群众为人民法院送锦旗好像已经司空见惯,但是法院反过来为群众送锦旗,大家好像还是第一次见到。事情还要从头说起。赫某系屯子镇王门村村医,与赫某同村的刘某、王某因琐事发生争吵。争吵过程中刘某因情绪激动突然晕倒在地,但王某认为自己只是和刘某争吵,没有肢体接触,与自己无关。在场的村医赫某对王某说赶快送医院,要不后果严重,然后就开着自己的车将刘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医疗费2600元。 刘某病情好转后,赫某向王某索要医疗费,王某拒不支付。赫某向刘某索要,刘某认为赫某与王某是本家亲戚,其是为王某垫付的钱。无奈之下,赫某将二人诉至屯子法庭。了解案情后,张晓松认为本案的三方当事人均系同一村,如机械的按照法律规定判决,必将使三方关系矛盾加深。只有调解结案,解开各自心中的心结,才能实现案结事了。张晓松从邻里关系、传统美德入手,耐心的对三人进行情、法、理疏导,终于做通了三方的工作,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本来案件已经结案,但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晓松自己出资,为赫某送上锦旗,让赫某见义勇为的典型事迹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2021年以来,张晓松通过灵活多样的调解方法,诉前化解纠纷91起,判后和解102起,充分实现了案件事了,节约了司法资源。

高效便民,创新方法解决急难愁盼

2021年3月份的一天,在屯子法庭,当事人老米拿着执行到位的执行款,高兴的说“没想到这么快就执行到位了,我原以为要坐公共汽车跑到法院立案,没想到现在不超过3分钟,不出屯子法庭,就能立案,太省事了,法院真是为我们这些农村老百姓着想啊”。 老米从提交申请执行书,到拿到执行款,全程在家门口的屯子法庭进行。张晓松运用执行网络平台,仅用三分钟就在线上完成了老米申请的执行立案,同时进行了文书送达、财产查控申请等工作。通过网络查控,冻结了被执行人的存款,完成了扣划。 张晓松切实推行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网上诉讼服务升级改革。引导群众采取“网上立案”、“网上调解”、“网上审判”、“网上查控”、“网上扣划”等方式,做好线上线下办案并行,全面解决群众诉讼困难。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让群众切实体验到网上立案、开庭、缴费、送达的方便与快捷,真正实现了让当事人不出家门就能打官司的目标。屯子法庭将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与网上诉讼服务升级改革相结合,使人民法庭成为立审执职能俱全的“派出小法院”,更高效便捷的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优质诉讼服务。

恪尽职守,岗位变换永葆理想信念

2012年4月,张晓松调任至浚县法院办公室工作。办公室作为法院的指挥中枢,既要负责信息宣传、业务调研,又要负责文稿起草、综合协调等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到岗初期他倍感压力,为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他加班加点学习业务知识,熟悉政策文件,掌握写作技巧,以适应岗位需要,提高工作能力。他任劳任怨,把工作任务当作组织对自己的信任、考验和锻炼,不断激励自己,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始终牢记“办公室工作无小事,一旦出了问题就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努力在办文、办事、办会上下功夫,切实保障把院党组的决策精神贯彻落实到全院。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他撰写的多篇调研信息、宣传报道被省高院、人民法院报采用,工作能力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 2015年9月,张晓松被组织选派到浚县王庄镇东枣林村任第一书记。在东枣林村期间,张晓松以村为家,走访了全村每一户群众。村中一名群众常年信访,他与该群众敞开心扉、了解其需求,帮助操办其儿子结婚典礼,最终感动了该群众,化解了其信访诉求。同时积极与相关单位协调,清理了村中堆积多年的垃圾堆,解决了环境影响的问题。2017年4月至7月,在党中央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张晓松近100个日夜吃住在村,全天候进行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确保全村充分实现了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在张晓松与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东枣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屯子法庭书记员到办公室主任,再到冬枣林村驻村第一书记,变的是职务,不变的是为民情怀和法治初心。正如他名字中的松树一般,不论环境如何变幻,他始终坚韧顽强,耐得住困苦,受得住初心。

    工作15年来,张晓松是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的热心人、是想方设法化解纠纷的贴心人,更是一直坚守“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初心的人民法官。多年来,张晓松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宗旨,妥善处理了大量的民事纠纷,充分实现案结事了,深受辖区群众好评。从事审判工作以来,共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000余件,连续四年无发回重审案件,多次被市县法院评为优秀法官,授予个人三等功两次。一张张填满工作行程的日历表、一张张鲜红的证书、一幅幅包含感谢之情的锦旗,都是对他工作的赞许和肯定。对于今后的工作,张晓松目光坚定、信心满满:“从事这个职业是很有荣誉感的,在工作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或压力。但每当解决一个案件,看到当事人非常满意,我心里特别自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慰。”

责任编辑:李笑琦    



关闭窗口

地址:鹤壁市兴鹤大街与鹤煤大道交叉口   举报电话:0392-3380901   邮编:458000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